新浪黑龙江 教育频道

中俄百余专家齐聚哈工程 为共建“冰上丝路”注入新动能

新浪黑龙江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中俄百余专家齐聚哈工程,为共建“冰上丝路”注入新动能

极地海洋声学与技术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揭牌

(朱虹 霍萍/文 王一勇/摄)5月6日,第三届中俄极地声学与信息技术论坛在校举行。中俄近40家单位、百余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以“极地声学探索 深蓝信息融合”为宗旨,聚焦新时代极地声学与信息技术领域前沿科技,共同推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和极地声学研究。极地海洋声学与技术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论坛上揭牌成立。

论坛汇聚了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俄罗斯玛林内特行业中心等6所俄罗斯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国海洋大学、浙大、清华等14所国内高校,以及中科院声学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二、三海洋研究及南海调查中心、中船760所、715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参加研讨和交流。

极地蕴含着巨大的政治、经济、科技利益,极地探索、研究、开发和利用已进入实质性阶段。水声通信在极地冰下信息传输与识别探测方面发挥中极其重要作用,开展极地声学与信息技术研究与交流,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极地、探索极地、保护极地,更有助于推动极地声学领域的蓬勃发展。

极地海洋声学与技术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论坛上揭牌。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殷敬伟介绍,学校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最早开展极地方面研究的高校之一,参与了包括中国最新一代科考船“雪龙2号”和全球首艘极地甲板运输船等几乎所有极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制工作。学校与俄罗斯克雷洛夫国家科学中心、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在冰区船舶技术领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经过多年研究,学校在我国极地装备技术领域形成了稳定的人才队伍、雄厚的技术储备、良好的开放共享合作关系,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现已成为我国极地装备技术相关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未来,实验室将面向极地海冰区环境监测与保护、极地海洋资源勘探与利用、水面水下航行与安全保障国家重大需求,围绕极地海洋声学基础理论、极地海洋特殊环境、极地海洋声学技术、极地海洋观监测系统构建等科学与技术重大难题,着力解决我国在极地海洋声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卡脖子”核心技术,以提升极地技术与装备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极地领域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促进极地海洋声学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能力。为推进极地海洋声学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建设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为探索极地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领域重大科技问题提供技术支持。以“冰上丝绸之路”、“极地战略新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集中打造针对极地海洋声学研究方向国家级高层次科研创新合作平台。

俄罗斯玛林内特行业中心监事会主席亚历山大·平斯基表示:“我们的任务是使北极成为一个适合人类永久居住和经济活动的地区,事实上是将人类的栖息地扩展到新的地区,同时要不破坏该地区脆弱的自然环境,如果没有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是无法应对这种挑战的,我们必须树立一个真正开放的科技合作榜样。”

远东联邦大学副校长弗拉索夫·耶夫根尼表示,“远东联邦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伙伴关系。在过去10年的友谊中,我们的科学家、教授和学生在水下极地声学通信工程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李家彪表示,中俄两国是“冰上丝绸之路”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在过去的几年间,我国已与俄罗斯相关科研机构,在极地声学领域开展了理论、技术、设备和试验等多方面的联合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中俄双方在开展极地海冰区条件下的声学特性和水声信息技术的合作研究为推进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黑龙江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丁哲学在致辞中指出,黑龙江省深入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积极促进冰雪资源产业化,开展极地装备及寒区设施、极地科学考察、冰雪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抢占极地寒区科技前沿制高点,不断培育龙江创新科技力量,推动全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作为我省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哈工程在极地科研与国际合作方面积累了雄厚的实力,为龙江振兴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充分交流极地研究发展趋势和技术内涵,分享科技成果,为解决极地声学和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提供新思路、贡献新智慧,携手推动中俄两国极地领域深度合作,促进联动融通,实现互利共赢。

本次论坛由哈尔滨工程大学、俄罗斯玛林内特行业中心、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以及俄罗斯交通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大会共分享了28篇精彩报告,主要涵盖了极地声学研究的方向和热点,对北极海洋中声传播特性、冰区水声及电磁通信技术、冰间湖以及冰下环境噪声、北极海洋环境快速变化的特征与机制、极区流场估计、冰海基声学监测、极地地震监测技术、海洋地貌观测、船舶结冰抗冰、冰下智能技术、冰山雷达探测、海洋多层环流结构特征与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为促进“冰上丝路”的建设,特别是极地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贡献新科技与新智慧。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